“为他人疗疾即为己疗疾,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良心为他人看病。”尤昭玲精于医术,诚于医德,这位全国中医妇科名医用坚守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大医精诚”。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慕名而来的患者中包括不少外籍人士。9月11日,尤昭玲正在接诊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女性患者,当天,她已看了13个国际号患者。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尤昭玲从医40余年,在月经不调、不孕症、妇科肿瘤等疑难病症的中医诊治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认真研究每一个病例,尤昭玲的医德医术影响着身边的弟子。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年逾古稀的尤昭玲用医德医术诠释“大医精诚”。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聂映荣 实习生 程丹 通讯员 焦珞珈 万颖)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0岁的尤昭玲坐诊一天看了80多个门诊病人,下班回家后,还会戴着老花镜,回复各地病人发来的三四百条手机短信,这在年轻人看来都是难以承受的事情,但尤昭玲已坚持10年。
“你来找我看过病,你就是我的人,我就要对你负责任。”这是尤昭玲的“固执”,即使已到古稀之年,这份“固执”依然不变。
从学西医转至中医“半路出家”,再到深耕中医妇科,她从医40余年,在月经不调、不孕症、妇科肿瘤等疑难病症的中医诊治领域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共获得9项国家及部省级科技进步奖。精于医术,诚于医德,这位全国中医妇科名医用坚守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大医精诚”。
西医专业毕业后,自学中医本科课程
1976年,尤昭玲刚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西医医疗系毕业就遭遇了“玩笑”,西医学生被分配到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那时完全不懂中医,适应不了。”
不过,她在工作中目睹身边的知名老中医坐诊,很快就被中医手到病除的功效所吸引。身边一位老中医易绪奇鼓励她阅读中医经典著作,自学中医知识,还特别推荐她精读贴近临床的清代妇科名著《傅青主女科》。尤昭玲听从建议沉浸其中,边学边思,甚至将《傅青主女科》一字不落背下。
“我越学越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同时又觉得有趣。”尤昭玲下定决心,在随后的3年多里自学了中医所有的本科课程,后来,易绪奇说她已达到了中医本科毕业生水平,但尤昭玲并不相信自己。1980年,她抱着试试水平的心态参加了湖南中医学院的研究生考试,结果一考即中,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系统学习了中医的理、法、方、药。
“郭老师经常跟我提到‘精’字,对基础理论的古籍要做到精读、精研,对病情的分析、诊断要精细,这对我的学习、从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尤昭玲不仅一直以“精”严格要求自己,更在从业过程中对“精”有更深的感悟。她也不断教育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中医人,为人处世、对待病患要精心,检查、诊断要精准,开方、治疗要精细。
创新研究中医妇科,国内外病人慕名求医
尤昭玲先学西医,后研修中医妇科,她从业时继中纳西,对待病症,在中医中寻找症结,在西医中寻找本质,精准抓住本质,发挥中医优势,对相关疑难病症做到对症下药。
尤昭玲也紧跟相关学科的发展态势,站在中医妇科的前沿阵地,特别是针对越来越多发的“时尚妇科病”开展一系列创新研究。她最早提出和阐述宫环出血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证治;根据妇科特殊三期首次构建妇女安全健康使用中药的生殖与遗传毒性评价技术平台;首创试管婴儿生殖辅助技术中医参与治疗的理念、程序、方案;以中医治疗方法造福了成千上万名不孕症患者。她也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中医妇科名医。
9月3日,一名常德患者特意向尤昭玲报喜,说自己怀孕了。原来,此前的三四年里,这名患者一直未怀孕,曾尝试过3次试管,花费上10万元,但一直未成功。今年5月,其丈夫准备让其尝试第4次试管,如果还不成功,丈夫就打算与其离婚。当月,在尝试试管之前,这名患者慕名找到尤昭玲,尤昭玲诊断发现,该患者患有多囊卵巢综合症及输卵管功能障碍,随后为其开了一个月的中药让其调理,调理过后,虽未再尝试试管,但这位患者没过多久就怀孕了。
慕名而来的不只是国内各地的患者,还有一些外籍人士。9月11日,记者刚到医院采访尤昭玲时,她正在接诊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女性患者,当天,她已看了13个国际号患者。
“我和一些中医人的看法可能不同,我不是希望中医走向世界,而是希望世界走向中医。”尤昭玲说,当中医发展得足够强,其诊治水平和疗效为外国人所知晓,外国人自然而然会相信中医、走向中医。她认为,中医要做到这一步,还需要培养一批批沉下心来在传承中创新的年轻中医人,进一步推动中医创新发展。
“用最短时间、最少的钱为病友看好病”
尤昭玲除了是一名中医,还是博士生导师,曾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担任过校长,又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妇科分会担任会长,去年,她又被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授聘为终身教授。
70岁的她仍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讲学,其行程表如今已安排到了明年4月,今年就有16场外地讲学。每次外出一路奔袭,因为讲学的内容总在不断更新,她往往忙到深夜准备PPT及讲学内容,次日讲完后,她从不在当地停留游玩,“我还得赶回去给病人看病。”
学生们说她每天过得跟“打鸡血”一样,这并不夸张。她坚持早晨5时30分起床,锻炼走6000步以上,吃完早餐到医院后,一天看八九十个病人。记者发现,她和病人问诊交谈过程中,都不时露出微笑,这让病人也放松下来。
“为他人疗疾即为己疗疾,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良心为他人看病。”尤昭玲说,治病要以安全、有效、简捷为前提,可做可不做的检测一律不做,可用可不用的药一概不用,要用最短时间、最少的钱为病友看好病。
每天下班后,回复三四百条病人短信
10年前,尤昭玲发现不少外地的病人在找她看过病后,有时为了问一些简单的后续治疗问题,专门花很长时间跑到长沙,费好大劲挂上她的号再来找她问。
“这些病友太不容易了。”尤昭玲从此决定给有需要的病人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虽然自己无法在工作时接听电话,但每天下班之后,她都会回复病人发来的短信,她也会专门保存病人的姓名和地址。10年下来,联系的病人越来越多,手机能储存联系号码及短信的数量有限,一部手机根本不够用,她前前后后“存爆”了5部手机。如今,她仍同时带有3部手机,一天下来,其新收到的信息一下刷不到头。
每天有三四百条短信,我白天一般来不及回复,下班之后会专门花两三个小时来回复。”记者查看其中一名外地病人与她发的短信记录发现,这位病人在今年6月5日至9月11日,每个月都发信息给她,共发了8条,她每条都回复。
70岁的老人经过一天的劳累后,又戴着老花镜回复那么多信息,对于有些比较简单的情况,她回复的也比较简单。这当中不免有人责怪她为何回信息这么晚,甚至有人说:“你的言语就这么金贵?”
记者问她会不会觉得委屈,她摇摇头:“这没什么委屈的,你站在病人着急的角度换位思考就能理解了。”
如此坚持10年与病人们持续交流,尤昭玲深深体会到,悬壶济世的中医人该做的不是看病,而是要看好病,因此,医者不是只需要关注病人来就诊的这一次,更要关注其后续治疗和恢复情况,在这过程中,她不仅帮了病人,自己也在持续跟进中发现了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此,她常常告诫学生:“不是病人要感恩我们,而是我们要感恩病人。”
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虽然早已到退休年龄,但她仍选择继续坚守。她说,现在国家对中医越来越重视,政策越来越好,相信中医、需要中医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医人在高尚医德的前提下,更应继续提升诊疗能力、水平以及疗效,“我现在忙一天中午都不用睡午觉,身体挺好,还想继续为自己喜欢的中医做点事。”